在昨天院士高峰年會的“城市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論壇”上,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平安和多位專家、企業(yè)界代表共同探討
垃圾處理問題。兩位院士分別從垃圾填埋高污染場地的風險和防治、二惡英的污染角度出發(fā),分析了不同垃圾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,并結合發(fā)達國家成熟的垃圾處理模式,為深圳垃圾處理提出建議。兩位院士認為,垃圾處理應從源頭抓起,市民從自身做起,做到分類、減量;在垃圾處理方式上,借鑒國外成熟經驗,采取生物技術、焚燒等方式,使垃圾處理更加安全。
垃圾處理不當后患無窮
兩位院士在演講中,都不同程度提到了垃圾處理不當帶來的危害,以及采用科學化垃圾處理方式的緊迫性。魏復盛甚至將有害污染物填埋場稱作是“化學定時炸彈”。他用了一組數字和案例,讓聽眾瞬間感受到垃圾處理不當帶來的不良后果:上世紀40年代,日本神奈川發(fā)生一起廢電池填埋污染井水事件,產生的汞等重金屬污染了井水,給周邊居民帶來災難。
“因此,垃圾處理必須做到提前預防,防止悲劇重演!蔽簭褪⒃菏空f。對有害污染物填埋場的處理問題,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,提前做充分研究,同時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(yè)和專業(yè)人才參與治理。要參考國際上成功處理此類填埋場的案例,謹慎處理好每個存在污染風險的填埋場,避免污染事故發(fā)生。
彭平安在談到二惡英污染問題時,通過大量科學數據和實地采樣說明其產生的來源。其中,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生活垃圾的不當處理。
從源頭抓起分類減量
峰會上,深圳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和存在問題受到大家關注。
近幾年,深圳生活垃圾年均增長保持在6.1%,2015年達到日均1.6萬噸。目前,深圳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采用焚燒和填埋技術,運行中的垃圾焚燒發(fā)電廠有5座,填埋場有3座,都處于滿負荷。去年底以來,由于廢品回收行業(yè)持續(xù)低迷,每天新增的1000多噸工業(yè)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中。由于人多地少,深圳垃圾處理面臨巨大挑戰(zhàn)。
目前,深圳餐廚垃圾的20%集中收入處理,剩余部分混入生活垃圾焚燒或填埋。另外,家庭廚房垃圾占生活垃圾比重較大,總體來看,由于處理設施不足,技術不夠成熟穩(wěn)定,深圳目前尚未開展廚余垃圾的單獨處理。
如何做好深圳這座超大城市的垃圾處理?院士和業(yè)界專家紛紛建言獻策。彭平安認為,在推行垃圾分類過程中,沒有硬措施、硬辦法,難以對居民形成有效約束。要改變人們長期養(yǎng)成的不分類習慣,就要加大立法力度,形成有效約束。
專家認為,深圳由于土地面積小,垃圾處理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垃圾出路問題。建議采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,加大處理量,同時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和源頭解決方案。從促進城市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角度出發(fā),要積極主動采取措施,在末端處理設施上、處理能力上做加法,在源頭垃圾量上做減法,還要加大推進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,加快餐廚垃圾的前端收集并將其單獨分類處理。
還有專家表示,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,以學校和物業(yè)小區(qū)為單元,以學生帶動家庭,養(yǎng)成全社會垃圾分類的習慣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 綠色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網 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 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