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年,郭因為建議盡快上馬海水淡化項目以解北京水困,當選2009年度《科技日報》評選的年度人物。
也是從2009年起,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的利弊比較,在各個層面上展開。2010年6月,有關南水北調入戶水價將高達8元到10元的說法,一度甚囂塵上,作為主管的南水北調辦公室不得不出面辟謠,并在2010年底組織調水、淡化兩個領域的專家座談,集中討論成本下降空間以及輸送可行性等關鍵問題。
迄今,南水北調究竟水價幾何,仍在工程動態(tài)投資和國家政策之間變動。“南水北調的水價既算不清楚,也沒人去算。”一位了解南水北調辦公室調研過程的行業(yè)人士表示。
而調水和淡化水孰優(yōu)孰劣,開始越辯越不明,以至最終出現(xiàn)“調水派不屑于比較、淡化派則不愿比較以避免人為對立”的局面。2010年冬天,南水北調辦公室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上,盡管民意熱衷,但會上卻并未有任何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成本的直接比較。
國家海洋局一官員,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就多次考察沿海早期的海水淡化項目。他無意質疑南水北調的經濟性,卻對東線工程心存疑慮。東線主要向天津和膠東地區(qū)供水,這一區(qū)域正好是黃、渤海沿海地帶,“解決沿海地區(qū)缺水問題,為什么要舍近求遠?”
這位官員還直言不諱,從歷史上看,幾乎所有東西向的平面調水工程都證明不成功。這個不成功的名單中包括引灤入津、引黃濟青、引碧流河入大連。
周潮洪剛剛參加完天津市發(fā)改委組織的又一輪海水淡化調研,她無意比較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調的優(yōu)劣,只是一再強調,“沒有哪一種單一水源方案能夠保障供水安全”。
上世紀70年代,中國開始將海水淡化技術應用于海島、軍艦。但直到2000年之后,由于企業(yè)力量的參與,多套大中型海水淡化裝置才在沿海電廠等企業(yè)建成并成功運行。
但迄今為止,九成的海水淡化項目都是企業(yè)自用。根據(jù)中國脫鹽協(xié)會的統(tǒng)計,中國現(xiàn)有海水淡化裝置69套,設計產能約68萬噸/天,實際運營的大概只有四五十萬噸/天,每天產量甚至不如中東一家淡化水廠的規(guī)模。中國脫鹽協(xié)會現(xiàn)在的樂觀預期是,未來五年中國的海水淡化產量將達到140萬噸、在建50萬噸。
李長建認為,海水淡化是否真能迎來春天,要看是否急需,“如果南水北調過不來,北京密云水庫的水干了,那時就會不計成本了”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 綠色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網 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 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