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染自己換來“出口第一”
擁有豐富稀土資源的美國等西方國家,并不開采自己的稀土,而是大量進口來自中國的稀土。
中國在開采稀土時付出了巨大的環(huán)境代價。
占全國的97%稀土資源儲量的內蒙古白云鄂博礦,其稀土開采的利用率僅為10%。在開采過程中,大量的尾礦漿排入洼地,形成11平方公里的“礦湖”,堆放尾礦漿1.35億噸其中含有約7萬噸的放射性金屬釷。
據了解,釷和鈾有著及其相似的特性,所以在包鋼“稀土湖”正西2公里處,就有一處遠近聞名的“癌癥村”。
稀土的得名,是因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,把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來,需要用大量化學藥劑和水,用許多化學程序才行,廢水包含了近百種化學藥劑,其中還有放射性物質。
在江西贛州龍南山區(qū),至今還在采用食鹽浸取、草酸沉淀的混合工藝提取稀土,但是這種方法對于植被破壞極大,產生的尾礦也就是廢礦也很多,這種方式一度被喻為是“搬山運動”。
據介紹,采用這種池浸工藝,每開采1噸稀土,就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,剝離300平方米的地表土層,產生2000立方米尾礦,并造成驚人的水土流失。
冶煉技術薄弱定價權打折扣
除無序開采熔煉和走私之外,技術落后也是中國缺乏定價權的一個主要原因。比如,出口到日本的稀土產品屬于低附加值的產品。而這些產品在日本進行加工之后又以更高的價格再銷往中國,表明中國處在整個價值鏈的低端。
以氧化釹為例,出口的時候是20多萬一噸,到日本提純成金屬釹再賣回中國,一公斤就要20多萬,前后價差1000倍。
江西贛州稀土協(xié)會秘書長賴兆添指出,要想在國際上有話語權,僅靠控制資源和出口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稀土核心技術專利、稀土應用市場、稀土產品標準。
在中國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王國珍教授看來,95%供應量換來的定價權“并不是什么光榮的事”,“現(xiàn)在國外就是只要你賣給我就行,人家加工再賣給你,多賣兩倍的價錢。”
據海關人士介紹,生產稀土資源的利潤遠高于應用領域利潤,利潤的巨大差異,促使許多生產企業(yè)不再在應用方面下工夫,從事應用生產的企業(yè)也消退了創(chuàng)新動力,紛紛轉向利潤更高的資源和初級產品,擱置稀土高端產品的開發(fā)和研究,嚴重阻礙本就處于應用技術低端的中國稀土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 綠色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網 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 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