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袋難登大雅之堂的垃圾,攪動著城市的神經(jīng)。
來自上海的消息,該市將倡導生活垃圾“干濕分離”——之前實行的“垃圾四分法”簡化為按照“廚余果皮”(濕)、“其他垃圾”(干)進行分類投放。
消息引人關注的背后,是城市中日益堆集的生活垃圾處理難題。
2000年,原建設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,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、廈門和桂林成為首批試點的8個城市。
10年時間,盡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,但不可否認的是,垃圾分類問題一直在“原地踏步”。
垃圾分類舉步維艱
對于生活垃圾的分類,上海此前實行的是“四分法”,即按“玻璃”、“可回收物”、“有害垃圾”和“其他垃圾”進行分類投放。
這種對垃圾分類處理的作法,來自于人們對垃圾的重新認識。
垃圾,被稱為放錯了位置的資源。一個保守估計的數(shù)字,我國城市每年丟棄的可回收垃圾價值在300億元左右。
“分類收集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少垃圾給環(huán)境帶來的污染、節(jié)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,更可以使寶貴的自然資源得到重復利用。”王維平,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,是國內知名的“垃圾問題”專家。
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,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,原建設部也在2000年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名單。
“但不幸的是,目前幾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類工作,都是‘宣傳意義’大于‘實際效果’。”一位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學者指出,一個值得深思的現(xiàn)象是: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喊著要加入到“垃圾分類”的行列中,另一方面但卻鮮有城市真正見到實效。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類工作大都舉步維艱,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。
以北京為例。北京是最早提出“垃圾分類”概念的城市之一。1996年12月15日,北京西城區(qū)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間組織“地球村”的幫助下,開始垃圾分類。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 綠色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網(wǎng) 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 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